8月5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汛期安全知识发布会,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副主任杨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水域救援教研室副主任郭钦元等防汛救灾领域的专家为大家介绍汛期安全避险知识。
如何识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民众发布的气象预警信息,一般涵盖暴雨、台风、强对流等灾害类型。气象预警信号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名称、图标、等级标准及防御指南等。按照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由低到高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可以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分别对应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的程度。此外,气象部门还会联合水利或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发布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如何识别这些预警信号呢?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介绍,一般情况下如果大家收到蓝色预警信号时,要提前做好灾害的防御准备工作,黄色则除了做好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外还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当看到橙色和红色预警时,要积极做好应急工作和防灾抗灾抢险工作。
“比如说我刚收到了一条暴雨红色预警提示如下,过去2小时,某区已经产生了50毫米的降水,那么在未来一小时还将产生60毫米的降水。请相关部门做好应急抗灾防灾工作,同时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收到这条信息,其实我要十分重视了,因为这是一个最高级别的暴雨预警。”徐珺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说,那么如何防范呢?就比如说,要听从应急指挥,及时转移到安全的地区,或者不在降雨集中期或者是过后的一段时间前往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同时还不要去地势低洼地带,还有河道地区;在城市内涝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远离断裂的电线,还有排水管道等。
徐珺表示,大家接收到预警信号,同时相关部门还会发布一些相应的防范提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有不同的防范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防范提示,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遇到山洪灾害,应该如何避险逃生呢?
山洪灾害是一种常见的洪涝灾害,它具有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破坏力强等特点,是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一种灾害。如果遇到山洪灾害,应该如何避险逃生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副主任杨昆总结了四个关键字,分别是“快”、“高”、“避”和“稳”。
第一个字是“快”,就是说行动快,如果身处险地或者收到了高级别的预警信息,就要立即撤离,毫不犹豫,不要贪恋财物。
第二个字是“高”,就是要向高的地方转移,如果我们处于低洼地带,要向房屋屋顶、山坡或坚固的高层建筑这些高处转移,转移的时候要注意向溪流沟谷两侧的山坡,还有滑坡体两侧的高地转移,千万不要顺着溪河沟谷的上下游和滑坡体的滑动方向转移,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个字就是“避”,就是说我们要避开危险的地方。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是说我们要避开一切可能被洪水冲垮、冲毁或者说带电的地方,比如说围墙、老旧房屋、电线杆、陡坡等,避免被砸到、被掩埋、被电击。
最后一个字是“稳”,就是心态要稳,如果被洪水围困,要第一时间用手机求救,要找到坚固的地方固定身体,以免被洪水冲走。如果不慎落水了,要找到身边的树枝等漂浮物,然后尽快向岸边游动,争取上岸避险。
有哪些好的监测手段能够提前发现和规避地质灾害风险?
汛期地质灾害主要有四种,一是崩塌,就是通常说的山崩,包括岩崩、土崩,也就是说从高陡的山体上掉下来的现象,以垂直运动为主,威胁危害很大;二是滑坡,就是山体沿着一个斜面向下滑动的现象,也可以运动很远,所以学术界叫“高速远程”;三是泥石流,就是土石和水的混合体向前高速流动的现象,它可以流动十几公里远;四是地面塌陷,一般是指地下存在空洞,上面的土体由于降雨渗流,变软以后强度不够塌下去了,就产生了塌陷。通常说的喀斯特地区底下有潜伏的溶洞就容易出现。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表示,这四种灾害类型主要是由强降雨引发的,但如果这个地区发生过地震,地震破坏了山体,表面看不出来,再经过强降雨,有可能更容易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和塌陷。如果这个地方有工程活动,比方说有切坡、有弃土、有采矿,那也更容易发生,再结合降雨的叠加作用,也更容易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灾害。
关于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刘传正说,简单可以概括为“天、空、地、人”四种手段。
所谓“天”,是卫星遥感。如果你到山区旅游,或者自己居家,关心自己所处区域的安全怎么样,那么你可以搜索一下手机卫星地图,看看地图上有没有比如黄色的、白色的、灰白色的图斑,是否和周围有明显不一样。周围都是绿绿的植被或树木,就那一块是白色的,那么你细看就会发现,那里正在发生变形,或者正在掉石头。
所谓“空”,是航空遥感。现在普遍用无人机对人上不去的高处进行搜索,就可以看得更详细。比方说沟道泥石流,距离很远,要查看上面是不是被堵住了,通过无人机,可以把图像传回来,看看是不是有这些地质灾害隐患。
所谓“地”,是地面监测。这是一种专业手段,比如滑坡有裂缝,就需要布置裂缝计,设定滑动的监测预警值,当达到一定量值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报警。泥石流远程人看不到,那么可以设一个次声仪,耳朵听不到,但仪器能够监测到,说明泥石流正在向我们靠近。
刘传正解释说,“天、空、地”这三类都是技术手段,通常叫“技防”,技术防范。所谓“人”,是属地百姓和游客。他们在野外游览期间,发现山体有裂缝,有变形迹象,早晨去的时候还不大,回来的时候发现变大了,立即上报,并组织人员避险撤离,这就是人防。有的群测群防员制作两根木棍,插在裂缝两侧,过一段时间就来测一测,如果变大了那就需要提高警惕性。
刘传正介绍,通过这几种手段,国家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取得了很突出的成效。比方说今年7月2日,四川省丹巴县巴底镇有个群测群防员发现泥石流征兆,他就立即上报,并组织居民439名群众紧急撤离,实现了人员零伤亡。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地质灾害是可认识、可防范的,采用“人防+技防”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可以取得很好的防灾减灾成效的。
普通人如何规避乘坐水上交通方面的风险呢?
水上交通是一些地方群众出行的一种交通方式,在一些景区中也是一种游览项目,普通人如何规避这方面的风险呢?
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水域救援教研室副主任郭钦元强调,第一,要解决坐不坐的问题。比如,面对山洪、汛期、复杂水况、恶劣天气等,可以尽量调整出行计划、改变出行方式,避免在一些灾害隐患比较严重的区域乘坐水上交通工具,规避环境方面的风险。
第二,乘坐什么样船只的问题。大的原则是不去乘坐非法运营船只,到正规的港口和码头渡口乘坐合法运营的船只,也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第三,上了船以后如何确保自身的安全?上船以后首先要严格遵守安全须知和安全要求,根据要求穿着救生衣,掌握逃生通道和逃生方法。
最后,如果乘船发生了事故怎么办?首先不要贪恋个人财物,听从运营人员指挥要求,迅速撤离。如果船只出现了倾覆甚至沉没,在穿着救生衣的前提下弃船逃生,适当远离船只沉没的位置,在水中漂浮的时候,可以做这样一个动作进行自救,就是双手交叉护于胸前,抓住自己救生衣肩带,整个身体呈现一个适当蜷缩的姿势,第一可以让身体减少体温流失,第二减少身体与水或其他障碍物等危险因素接触的可能性。在身体稳住后,可以适当观察周围情况,如果离岸不是很远,可以试着向岸边游动。如果离岸较远,或者身体状态不支持较远距离移动,那么就保持这个姿势在水中等待救援。
受台风影响区域的民众应该做好哪些防范准备?
我国是受台风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台风影响区域的民众应该做好哪些防范准备?
徐珺表示,防范台风,大家要注意一定要“防风又防雨”。首先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滚动发布的最新台风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其中需要重点关注风雨预报,大家不要只关注登陆信息;二是在防风方面,台风中心经过区域的船只要及时回港,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三是面对台风时,公众可以提前加固临时建筑物,用木板或者铁焊等加固门窗,同时要及时移除屋顶、阳台的悬挂物,防止强风来的时候撞坏门窗。另外要提示,公众可以提前准备好食物、水源、充电设备、应急设备等。在强风影响期间,民众可以躲进相对牢固和密闭的空间,像卫生间等,防止强风把门窗刮坏的时候造成人身伤害。
对于防雨方面,大家知道台风也是可以产生强降雨的,要防范台风强降雨可能造成的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这里特别需要提示的是,台风的强度虽然是由风的强度来定的,但台风产生降水的强度和台风的强度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不要以为弱台风就不会产生强降雨了,比如2023年登陆华南的台风“海葵”,就在华南地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洪涝,所以大家要关注降雨的预报。一般情况下对可能造成严重风雨影响的台风,气象部门会同时发布比较高级别的台风和暴雨预警,这种情况下民众要听从统一安排及时撤离,就比如说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文昌的时候,当地就及时转移群众,实现了有效避险。
最后要提示的是,还要防范台风远距离降水。这是什么概念呢?虽然一个地方距离台风在千里之外,但受台风外围水汽输送和其他天气系统的共同作用,在这个地方也产生了比较强的降雨。比如,2019年第7号台风“韦帕”侵袭华南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宁夏就因台风外围的水汽输送和副高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比较强的降雨。所以,大家如果关注到台风信息,有台风活动的时候要留意一下当地的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冬梅)
万隆优配-万隆优配官网-正规股票配资网址-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